威权主义与定期寿险-凯发app官方网站

来源:大众理财顾问 ·2018年05月25日 12:55

汇率——在保护主义抬头、货币政... 定期买入定价较低的保障产品,降...

聂方义

2015年3月,新加坡建国总理李光耀先生逝世后,中、美等国的重量级媒体都发文追思、缅怀先贤。这些追思文中都提到李先生治理新加坡时所采取的“威权主义” (authoritarianism)对新加坡取得巨大成就的重要性和历史必然性。

“威权主义”也译作“权威主义”,大致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执政理念与实践,具有精英治国、强权政府、一党居先、政府主导等内涵,意味着权力的行使和政策的制定往往依靠“权威”,而不需要过多考虑人民的意愿。

本文着重探讨新加坡“威权主义”在笔者一贯推崇的定期寿险,这个最简单、最有效、最能揭示“保险是最高境界的善”的保险产品身上的体现,并从这种体现当中,反思“威权主义”的意义,探讨其对中国保险业诸多“权威人士”的启示。

“家属保障计划”和“家庭保障计划”

新加坡中央公积局制订了两个定期寿险相关的全国性保险计划:“家属保障计划”(dependants' protection scheme,简称dps)和“家庭保障计划”(home protection scheme,简称hps)。

早在1989年,新加坡政府就推出“家属保障计划”。根据新加坡中央公积金局网站上的资料介绍,“家属保障计划”是一项非强制性的定期保险,最高保额为4.6万新元(约合3.7万美元,22.7万元),直至会员年满60 岁为止。此外,这项计划的保障是全球性的。

家属保障计划保额将于受保会员不幸去世或永久性丧失工作能力(永久伤残)的情况下支付。家属保障计划(dps)是一项保费易负担的定期保险计划,旨在为参与这项计划的公积金会员及其家属在投保会员不幸永久失去工作能力或去世的情况下提供保障,以帮助他们渡过最初几年的困难时期。目前,家属保障计划由大东方人寿保险和职总英康保险两家公司进行管理。16~60 岁的新加坡公民或永久居民的公积金会员,在第一次交公积金时均可获得这项计划的保障。保障年龄近年改为21~60岁。

“家庭保障计划”为投保公积金会员和家属提供保障,在会员逝世或永久伤残时,无须偿还剩余的组屋房贷,家属也不会因此失去住所。“家庭保障计划”的本质是一种保额随房贷递减的定期壽险(decreasing term life)。

根据新加坡公积金局年报显示,截至2014年12月,共有近190万公积金会员投保“家属保障计划”,投保总金额近943亿新元。2014年,计划下共有2667宗成功索赔个案,其中1891个是投保者过世的个案,776起为永久伤残个案,理赔率约为万分之十四。新加坡总共550万左右人口,21?60岁人群估计300万左右,190万人参保“家属保障计划”,可见新加坡“定期寿险”的参保率相当高。

“威权主义”的意义和风险

“家属保障计划”4.6万新元的定期寿险保额对于富裕的新加坡而言并不算高。2013年,新加坡人均gdp高达近5.5万美元(约7.4万新元)。因此,新加坡政府在“家属保障计划”和“家庭保障计划”这两个中央公积金制度下的定期寿险计划之外,还通过其他措施大力推广商业定期寿险。

从1989—2016年近30年间,从“家属保障计划”到 “直销定期寿险”加官方保险比价网“compare first”,新加坡政府用它的“威权主义”不遗余力地在国民中大力推广定期寿险。这让我对新加坡式的“威权主义”充满好感。“威权主义”的意义,就在于“权威”觉得好的政策、“权威”认为于民有利的措施,可以得到强力的推行。

好的东西(如定期寿险),即使民众不懂,但是由于“权威”懂,由于“权威”强力推广,所以民众也得以享受它所带来的好处。

“定期寿险”虽然简单和重要,但是想让忌讳谈及生死、缺乏基本保险知识和风险意识的广大群众都能认可它、接受它、并且愿意掏钱去购买它,在全世界都是难事。如果需要等待经济充分发展和民智充分开启后,才去大力推动定期寿险这样好的金融保险产品,那就意味着,在很长的时间里,很多人都无法享有应得的、基本的人寿保障。

“权威”,尤其是那些好的、专业的、具有道德情怀的权威人士,通过“威权主义”的公共政策设计和立法等多种施政手段,就可以让广大人民群众得到他们所真正需要的、基本的风险保障,即使这些可能还没有体会到这样做的重要意义。

从新加坡政府推广“定期寿险”的努力,我们可以看到,“威权主义”的意义在于治国精英的专业能力能够快速通过行政公权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善政”的惠民程度和惠民效率都因“威权主义”而大幅提高。

对中国保险业的启示

近年来,新加坡和中国香港市场的保险监管方都提高了保险中介人员的执业要求,力求保障客户的权益。然而,中国大陆反其道而行之,2015年取消了保险代理人的资格考试。保险营销代理队伍因此激增,据报道,目前中国已有800多万保险代理人,是2014年年底300万人的2倍多,整个中国卖保险的人数,比新加坡的总人口数都要多得多。

记得2015年年初我在中国香港和一位老领导聊起国内保险营销员体制改革,谈到彼时近300万保险营销员的庞大队伍规模和一直来都存在的保险营销员队伍“大进大出”的问题,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中国保险业自90年代以来一共招募、培训过约1亿人销售保险。

这个话题让我联想到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在2014年12月出版的《2014保险营销员现状调查报告》。据其报道,“2011—2013年,全国有508万人次加入保险营销员行列,同时段有502万人次流失。”保险营销制度在1992年由友邦保险引入中国,1996年后在国内大规模推广,至今已有20多年,近年来每年保险行业新招募的保险营销员在170万左右(2011年183万,2012年157万,2013年169万),年均流失人数大致相当于新招募的人数,确实是“大进大出”。

时至今日,300万已成800万,按此势头下去,即使中国目前还没有“1亿中国人卖过保险”,但假以时日,应该不成问题。中国保险行业每年轮训数以百万计的中国人,为其提供保险培训、教导他们如何卖保险,为什么中国社会的保险意识还不高、保险认同度还颇低呢?

凭逻辑推测,问题可能出在中国保险业的营销员培训上:粗放经营的保险业可能并没有给批量招募的保险营销员进行系统、有效、正确的保险培训,导致大量的保险营销员自身都不一定具有基本的风险意识和保险知识,那么他们又如何让自己的亲朋好友和客户去真正地认识风险、认同保险呢?

我近期和国内从事保险营销工作的朋友有过一些交流,有人告诉我他们所服务的保险公司的培训里根本没有提及定期寿险,我向国内一位从事保险营销管理工作的朋友求证,她也告诉我国内极少有公司会积极宣传、讲解保障型产品,培训时也少有讲定期寿险的。

定期寿险是最简单的人寿保险产品,是所有人寿保险的核心和灵魂所在,是“最高境界的善”,没有定期寿险相关内容的人身保险培训,怎么能称之为人身保险培训呢?据此,我揣测,困扰中国保险业发展的社会保险意识不强、行业认同度低等问题,其始作俑者,保险业本身可能也脱不了干系。保险培训失范,轻则导致销售并不合宜的保险产品给客户,重则导致赤裸裸的销售误导,两者都指向背后更为根本的个人、家庭和社会人身风险保障缺口巨大和财务安全度极低的严峻社会保障问题。

据此分析,中国保险业可以改进之处,首先自然是向新募和在编的保险营销员传授全面和正确的风险意识和保险知识,只有保险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提高了,保险业供给的质量才有可能提高。

(c)2008-2015 新财经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