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幼儿园的游戏活动类型
曹梅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城乡各类幼儿园都应从实际出发,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教育资源,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空间,因地制宜实施素质教育。”我校处在无锡厚桥镇,属于拆迁小区配套幼儿园,周边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如田野、湖泊、树林、果园等,可以充分挖掘孩子身边的自然资源进行游戏,发展孩子的游戏水平和游戏的探索能力。
一、自然材料收集与利用的多样性
自然材料顾名思义即来源于大自然中的材料,如树叶、树枝、树皮、花瓣、果实、种子,石头、泥沙等。在我们幼儿园,活动所使用的自然材料必须无毒无害、安全卫生、收集方便,并存在于幼儿平时生活中。自然材料具有一定的潜在利用价值,它们便于幼儿操作,容易引发幼儿的联想与创造,能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促进幼儿游戏探索能力发展。
1.低结构的自然材料—孩子们天然的玩具
在自然材料中,种子、树叶、沙等是孩子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物品,可以作为孩子的玩具。如贴相框活动,可以利用种子的颜色、大小来装饰相框,还可以利用树叶和树枝进行装饰。利用材料本身的颜色、形状、大小,让孩子自主进行游戏,比较适合低年龄班的幼儿。
2.自然材料的再加工—孩子创意的天地
在幼儿的世界里,生活是五彩斑斓的,一些随处可见的自然材料成了孩子们眼里的宝贝,例如,散步时我们在沙池边捡到了小石子,孩子们拿在手上把玩着。于是,我问孩子们:小石子可以怎么玩呢?真的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议论开来:“可以放在自然角里,当小路。”“可以放在小吃店里当烧烤的煤炭。”“可以涂上颜色变成五彩石。”……就这样,我们先发动家长帮忙收集,然后根据收集来的石子的形状进行分类,光滑的圆形石头是一类,不规则小石子又是一类。我和孩子们一起开发出了许许多多的玩法:在石头上绘画、用石头玩乌鸦喝水的游戏、石头垒高、制作石头相框、涂上颜色后下棋……经过对石头的再加工,孩子充满创意的想法得以实现,他们用自己的视野、独特的方式表达着对自然的敬爱。
二、自然材料收集途径的多方位性
自然材料收集的途径有多种,其中主要有幼儿、家长收集,教师收集,园部收集等。
1.幼儿和家长收集
幼儿、家长这方面的收集最多,因为教育最终是促进孩子的教育,只有孩子、家长全程参与了教育的过程,才能真正体现教育的价值,否则永远是“要我学”,而不是“我要学。例如,秋天到了,散步时,孩子们发现校园里的树木发生了变化,发现许多树叶变了颜色,落到了地上,于是我们一起捡树叶,玩树叶。可是我们在玩树叶印画的时候发现,我们校园里的树叶形状不多,没有枫叶、梧桐叶等。有孩子说我家小区里有,于是,孩子们自发和家长一起在小区附近收集各种各样的树叶,孩子们还认识了许多不同的树木品种。
2.教师收集
教师收集通常是教师通过自己家庭的力量,发动亲朋好友帮忙收集,如某亲戚办喜酒时,收集宴会上的贝壳类材料,既统一又环保,节省人力物力。教师自己在生活中注意收集身边的自然材料,如石头、花瓣、种子、落叶等,通过自己的行动影响身边的人,当教师带着材料到班级里来的时候,阿姨、家长、孩子看到了,也会学着收集,养成了主动收集的习惯。
3.园部收集
园部可以通过跟周边的一些大型企业或私人单位联系,或爱心捐助的方式,收集一些统一规格的纸盒、纸箱等材料,或者与社区志愿者联系,在收集自然材料时,得到爱心志愿者的帮助。
三、自然材料开发的趣味性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地发展。”区域游戏活动有着集体教育活动所不能替代的价值功能,创设的环境越灵活、越开放,对孩子的发展越能起到促进作用,同时,就形式而言,个别化的游戏活动能因人而异地根据差异性调整,就内容而言,所进行的游戏内容可以根据孩子的需求灵活创设。因此,在区域活动中,自然材料的选择和运用,能让孩子游戏的内容最终回归生活,孩子本身成为游戏的主体。
开发主题区域游戏,以班级为单位,整合了生活中孩子常见的农村自然资源和废旧材料。
大一班以树枝、树叶为主要材料开展班级特色活动。在原有的特色基础上,根据大班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学习方式的变化,我们新增了生活中常见的、随手可得的废旧材料—纸板,希望纸板的加入能让孩子们玩出更多的花样,发展更多的创造能力。孩子们可以用树叶、树枝和纸板的任意组合,进行涂鸦、建构、美术创意制作等,在这个与自然材料亲密接触的过程中,孩子获得认知、情感和能力的全面提升,更重要的是孩子们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魅力。
大二班以石头、纸浆为特色材料,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更进一步激发幼儿对石头进行探索的兴趣,发现石头的价值,拓展玩石头、纸浆的经验;结合辅助材料如吸管、颜料、彩纸、彩泥、纸盘、毛根、树枝、叶子、毛线、彩带、双面胶等,提高幼儿的创作能力,从而使每个幼儿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大三班以蔬果、毛线为主要材料开展制作活动。他们利用自然蔬果的形态、色彩,掌握剪、切、接、拼等方法,制作自己喜爱的物品,由简到难地掌握一些小动物的制作方法与技巧,在制作中激发创作的欲望,体验成功的喜悦。如利用黄瓜、小南瓜制作青蛙,利用土豆和小番茄来制作小乌龟,还有苹果瓢虫、番茄兔、香蕉章鱼、花菜小羊等一些孩子们十分喜欢的动物造型。他们利用毛线借助方便面桶、鞋盒等进行围巾、天使之眼等编织,另外可以利用吸管、纸盘等辅助材料制作出各种各样的作品,如手链、彩虹纸盘等。
在各班开展的以自然材料为主的特色游戏,生动、有趣,同时也为不同层次发展水平的幼儿提供了个别游戏的机会。
我们和孩子一起探索自然材料在区域游戏的运用,积极转变教师的观念和方法,让教师从游戏中退到孩子的身后,将田野课程主题中的好的内容充实到环境中,最终让孩子的游戏回归生活。区域游戏源自开放教育理念,它以个别化游戏为前提,以“田野课程”主题为背景,创设有系列性、开放、自由的区域游戏环境,让幼儿在主动观察、取用材料、积极探究、解决问题及同伴友好相处等方面的能力都能得到发展。孩子和老师共同创设的游戏环境,使游戏不单单是游戏,还需要孩子参与进来,包括游戏的开发、需要提供的材料,这样人为优化的情景,会提高幼儿游戏的情境性、互动性、真实性,使幼儿感受到主体的存在感,参与的积极性也会大大提高。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在游戏活动中,要想让每个孩子在原有基础上都有所进步,教师不但要提供有层次的材料,在玩法上要更加开放,还要在指导幼儿活动时注意幼儿的个体差异。活动材料在游戏活动中是主要部分,教师提供的材料既要遵循幼儿年龄特点,又要注意个别差异,发展水平不同的幼儿在材料提供上也应该不同。教师应根据幼儿的能力和兴趣对活动材料及时调换,满足不同层次的游戏活动,教师要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提供的材料应有层次性、开放性。
我们的收获:
对于幼儿而言,创造从生活中来,创造性活动的前提是要有丰富知识经验的支撑。幼儿天生喜欢与大自然亲近,大自然是其最好的老师。带领幼儿走进大自然,感受花草树木的无穷魅力,观察花的开放、蝴蝶的舞动、柳枝的摇曳、小动物的游戏,引导幼儿寻找和发现可以运用到我们美术幼教教学中的材料,共同学习收集整理自然中的资源等。走进自然,让幼儿不仅丰富了生活经验,也感受到大自然是人们生活创作的源泉。通过开放的游戏环境,让幼儿在主动性、操作性、创新性等方面都得到提高与发展。
对于教师而言,通过游戏主体的转变,更新了教师的观念:通过实践、反思、调整、总结等一系列的活动,纠正目前有些教师存在的或过于强调集体化的活动模式的倾向,或过于强调个别化指导的倾向,改变教师创设孩子游戏的传统模式,提高教师思考在前、问题引发、解决问题的行动能力,激活教师观察分析的能力和指导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对于幼儿园课程來说,在园本田野课程的主题背景下,自然材料的提供,使孩子的游戏回归孩子的生活,区域游戏既体现内容的主题性,又体现孩子的参与性,区域游戏的自然材料提供、纯朴的环境创设,能够使园本课程更加多元化、更加丰满,能形成幼儿园独特的园本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