秉承传统美德 成就爱的教育-凯发app官方网站

来源:创新时代 ·2018年07月22日 04:55

范建秋

一所学校的特色与文化是有别于其他学校对教育教学个性化、校本化的理解与实践,是学校由办学特色向特色文化融合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办学思想与文化精神的独特性、时代性和区域性。它反映的是学校优良的办学传统,体现的是管理者先进的办学理念,折射的是师生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一所学校无处不在的“精、气、神”。无锡市仓下中学多年以来以传承中华传统美德为基点,结合学校地域历史和教育传统,确立了“爱”字校训,一切工作都遵循“爱”字展开。在“爱”字教育理念下,从校园地理位置与环境布置,到校本教材开发;从学生经典诵读《弟子规》的浸润,到校歌校刊的传播:学校积极推进以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为依托的“仁爱”文化建设。

一、美丽校园,环境滋养

学校地处元末明初大画家倪云林的桑梓地,也是《悯农》的作者唐代诗人李绅的出生地。历史积淀深厚,既有“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谆谆教诲,又有“笔简抒逸气,墨淡存高洁”的浓浓浸润。

仓下地名的由来是吴泰伯禅让王位赴梅里,在梅里一带发展农业生产后在此建造了天下粮仓,故此而得名。为了把佛教文化的精髓“善”更好地挖掘和传承,学校在建设改造过程中刻意力求保存原祇陀寺的文物古迹,修复了宋代的飞虹桥和明末清初的香花桥,保护了600多年的银杏和300多年的黄杨树,修缮了文昌阁。

校园内种植慈孝竹,并修《慈孝竹记》;通过开挖滴水池,撰《滴水池记》,从物化层面诠释中华美德之孝心与感恩之心。中央大道正面巨石上的“爱”字,时刻警策着每位学生要做一个有爱心之人;在飞虹桥前,建造的“大爱”牌坊,南面横匾为陶行知先生题写的“爱满天下”,柱子上一副对联为“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北面横匾题写的是“志存高远”,一副对联为“重道承前奠定根基增砥砺,育才启后提升境界获琳琅”,这是对教师的警示与鞭策,是对师生的勉励和期望;在学校道路两旁的石块上镌刻着代表中华传统文化、美德的警策词;学校以“爱”为主题,为五栋主要建筑分别命名为仁爱楼、笃爱楼、博爱楼、珍爱楼和友爱楼。

二、立足校本,彰显特色

学校通过校本课程开发,来促进学校文化的建设与发展,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张扬,学校特色得以充分彰显,学校文化得以充分释放。学校充分挖掘校园及其周边的资源,发动校友提供资料,组织师生编写《倪云林其人其事》《追根溯源》等校本教材。

学校从《论语》《孟子》等中国古代众多经典当中选择优秀篇目,编纂成校本教材《走进经典》。全书分3册,收录了“为学”“义利”“修身”“仁爱”等方面众多具有教育启迪意义的文章。同时,学校在传统文化教育基地特设诵读经典教室,要求每班每周安排语文老师带领班级到“德馨苑”开展《走进经典》诵读活动。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每周通过诵读,饱览传统经典,从“孔融让梨”“黄香温席”,到“囊萤映雪”“悬梁刺股”,再到“精忠报国”,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逐步完成了仁爱的内化。

三、丰富载体,传承美德

学校围绕“仁爱”文化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并根据时代发展,不断创新活动形式,丰富活动内容,让学生在活动中浸润仁爱文化。

金秋艺术节活动。金秋艺术节是学校文化建设中的一项重要活动,如今已连续举办了26年,为提高学生素质、活跃校园生活发挥了重要作用,已成为学生展示才华的重要舞台。其中有演讲、中英文书法、中英文手抄报、征文、歌会、美术、摄影、小制作、航模、古诗文诵读、电子小报、网页制作等专场比赛。如演讲比赛中,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设置了不同的演讲主题:初一是“我爱我校”;初二是“懂得感恩”;初三是“放飞梦想”等。这些主题紧紧围绕着“仁爱”等内容展开,使全体学生能更深刻地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实质,让爱心、责任心、报国心等民族精神植根于学生心灵深处。

一事一议活动。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各不相同,德育工作就是要尽可能地使学生的“三观”与现实社会的标准相一致。开展“一事一议”活动能在这方面发挥一定的作用。为防止考试作弊,学校将“诚信是做人的根本”作为议题;为杜绝乱倒剩饭剩菜现象,将“这是小事一桩吗”作为议题;为节省零花钱,将“要学会感恩”作为议题……通过这一系列活动,学生的思想行为逐步统一到合乎中华传统道德规范的轨道上来。

校园新声广播。作为学校仁爱文化宣传的一个阵地,“校园新声”广播多年来从未间断。每天中午走在校园内都能听到学生播音员所带来的精神大餐。学校坚持每班参与,学生组稿,辅导教师审稿、定稿,针对学校内发生的大事小情进行点评。这一形式既丰富了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又提升了学生全面参与和服务的意识。

弟子规讲座及社团活动。学校多年来以“敬长辈、行孝道、献爱心”为主题,坚持在师生中开展“精彩人生从《弟子规》开始”社会综合实践活动,邀请校外公益人士进行传统文化讲座,以期在全体师生中实现孝的传承、爱的传递。如在以弘扬“孝”道文化为核心的实践活动中,全体参与者首先满含深情地齐声诵读了《弟子规》中的“入则孝”篇;而后教师代表、家长代表相继发言,从老师的关爱、父母的期望角度向学生诉说着最真挚的情感。学校每学期都开展《弟子规》社团活动,老师通过视频讲解弟子规中的一个个小故事,来劝导和提升学生对父母、对老师、对社会的尊重、尊敬、热爱之情,学生通过朗读、背诵等形式,达到对敬、孝、谦、检、礼的“仁爱”道德素养的熟识,使传统美德深入学生心灵。

四、育人为本,追求卓越

教师既是校园文化的传播者,又是校园文化的承载者。建设一支具有强烈爱国主义情感和政治责任感的教师队伍,是加强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重要保证。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在教育过程中至关重要。为此,学校在教育过程中,把解读传统文化与师德师风建设联系在一起,增强教师的师表意识。教师以良好的师德表率给学生树立榜样,以良好的思想感情、端庄的仪容仪表、规范的行为习惯给学生做示范。学校还开展了“教师行为规范”“教师禁语和文明用语”等征集活动,收集提炼了有关的规范条例和文明用语,进一步规范了教师的师德行为。

仁爱文化的建设,离不开家长的参与。学校通过孩子与父母共同分享《弟子规》诵读综合实践活动,让父母与孩子共交流、共游戏。在活动中,家长们说得最多的话就是“我没想到,我的孩子竟然那么地体贴我们”“我的孩子是如此可爱”“我的孩子懂事多了”……在活动中,家长和孩子的关系也得到了融合与改善。

五、创新教学,课堂人文

学校以“全体参与、全程关注、全面提升,情境创设、情愫交流、情感升华”为教学的主要方式和目标,探索“三全三情”的人文课堂教学模式。通过教学理念革新,变“师本”为“生本”,将提升人文素养置于首位。

教师教学方式转变。通过实践,教师对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有了更深的认识:课程观从单一教科书向完整的课程意识转变,育人方式观由封闭向开放的、主动活泼发展的方向转变,教学中更加关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学生学习方式转变。在教学中,教师不但要“教”,还要教学生如何“学”。学校要求教师有较强的课程资源整合能力、教学策略选择能力、课堂情境创设能力。课堂上学生能够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技能以开发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形成一定的学习能力;让学生获得科学的学习方法,增强学生的探究精神;幫助学生逐步养成终身学习的能力;使学生的学习长度、学习产出、学习体验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学校怀揣着教育创新的梦想:改变学习方式,改变工作方式,改变生活方式,进而改变世界。为此,全校师生勇于尝试,敢于改变;彼此温暖,携手并肩。仓下中学将沐浴在“爱”的温暖中,将始终走在“仁爱”文化的路上,砥砺前行……

(c)2008-2015 新财经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