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产变数:“碧万恒”top3格局被打破 保利赶超-凯发app官方网站

来源:web ·2021年11月03日 10:53

作者/曾树佳

10月结束后,2021年1月至10月地产行业新三甲诞生:依次是碧桂园集团、万科集团、融创中国。地产销售排行榜上,维持了五年时间的“碧万恒”top3格局,终究还是被打破了。

恒大的滑落,让地产圈产生了微妙的变动。克而瑞数据显示,前九月,恒大的累计全口径销售额排名,已跌至第四。而银十过后,它实现4428亿元的业绩,坐席又向后挪了一位,被保利赶超。

由于恒大预计此后每年保持2000亿元的销售额,因此“碧万融”前三甲的新局面,或许将会成为常态。

两年前,当被问及融创是否想要进入前三争老大时,孙宏斌曾回应称:“我们现在这个位置挺好的,前面的我们追不上,后面的也追不上我们。”老孙或许没料到,公司会以眼下这种方式进入前三。

保利也颇感意外。此前的掌舵者宋广菊虽已退休,但她做出的“重回前三”的承诺,仍犹言在耳,热议之声不减。这些年保利长期位居第五,如今却在不知不觉间,向前迈进了一个身位,看起来离目标又近了一步。

显眼而闪耀的状元、榜眼、探花三个位置,多年来都被当做是话语权与行业地位的象征,但人来人往,变化总在不经意间发生。若回望曾踏足此位的万达、绿地等企业,更会感受到房地产市场的波诡云谲。

当“唯规模论”的论调散去,top3房企的掌舵者们,也逐渐对位次显得云淡风轻了。

“高处”不胜寒

在2016年碧万恒“铁三角”形成之前,万科、恒大、绿地、万达等,都是前三的常客,轮番在三甲范畴内换位,你追我赶。

2014年,万达还曾以约1500亿元的销售额,位居第三。但隔年便降至第四,并在2016年迅速跌至第十位,随后便逐年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彼时的王健林,正在调整船头方向,实施万达成立以来的第四次转型,尝试改变“以售养租”模式,从房地产为主的企业,转向现代服务业为主的企业。

为加快转型,王健林主动下调了2016年收入指标,其中主要是下调房地产收入600亿元,但租金收入要求大幅增长,电影、旅游、体育等新兴产业要求快速增长。这导致了房地产销售规模的收缩。

而上市才两年的万达商业,也对港股市场的估值落差而感到失落,因此宣布退市,开启了漫漫无期的回a历程。

后面的故事外界都很熟悉。在等待回a的这几年里,王健林提起了手术刀,对万达的资产进行了前所未有的腾挪与整合。2017年经历了股债双杀,以及“世纪交易”之后,他加快了轻资产化进程,将万达商业改名为万达商管,剥离地产业务。

现阶段,王健林引入珠海国资、发挥强大的朋友圈,推动珠海万达商管上市,他已成功从地产赛道切换到商管赛道。那些地产三甲的风光过往,也成为了过眼云烟。

绿地的轨迹则与万达有所不同。它也曾居榜首,但2016年滑落至第四之后,就没有再进过前三,只是仍持续徘徊在top10左右。根据克而瑞数据,今年前10月,绿地以2512.2亿元的销售规模,排名第八。

虽然一度失速,但张玉良对于地产领域,仍有着一定的想法。年初在业绩会上,他还强调:“今年的目标还是要保持质量前进下增长,更重要的是质量增长,产业地产有想象的空间。”

绿地忙着为金融引战投、发展贸易港集团、发力大基建领域、继续混改、降负债等。截至今年三季度,净负债率、扣除预收账款的资产负债率、短债覆盖率分别为 101%、81%、159%,仍在“转绿”的路途中。

站在山顶,必能引来业内的仰望,也能提高较好的抵御风险能力、获得较低的融资成本。但事物总有另一面,欲戴王冠,必承其重,守住靠前的位置也并没有那么容易。

万达、绿地都已经印证了这一点,而眼下的许家印,也遇到了流动性的难题,正在探索适合恒大的转型之路。

许老板表示,要全力以赴实现复工复产保交楼,地产销售额10年内要压降到每年2000亿左右,并在10年里完成由房地产向新能源汽车的产业转型。

从某个层面看,虽然跌落top3神坛,但在地产界发展多年,在商界惯看秋月春风的他们,似乎也总能在困境中迅速做出反应,应对时局。

稳坐的“碧万”

万科基本没离开过龙头房企的坐席。2010年,它依靠主流定位、快速周转和战略纵深的经营模式,实现销售额1082亿元,成为首个规模突破千亿的房企,在业内具有里程碑似的意义。

此后五年间,万科大多数时间都是业内的“老大哥”,直至2016年才被恒大赶超,扭转了局面。再后来,碧桂园坐稳榜首,万科与恒大在第二和第三之间偶尔位置互换,但都保持在top3行列。

虽然丢掉了“第一把交椅”,但郁亮却很淡定:“我觉得不必在乎一时的高和低,所以万科真的不在乎是不是老大”。

他多次表示,未来万科将不再用一个固化的数字作为年度经营目标,当行业黄金时代结束的时候,规模的老大并不是万科所追求的。业绩会上,“做好农民种好地”“看天收粮”等话语,尽显其在规模上的“不争”。

久而久之,外界也习惯了万科老二、老三的位置。但这家房企早已成为业内的风向标,举手投足间,总能引起行业的热议。

其推行的合伙人制度、调控下喊出“活下去”的标语、对业务的“收敛聚焦”“修枝剪叶”,甚至发出的一则养猪的招聘公告,都被视为行业趋势的走向,以及其他企业布局的借鉴与思考。

而除了万科之外,后来居上的碧桂园,也显示出少有的“行稳致远”。

在房地产发展的黄金十年里,它踩中了节点,借助城镇化的红利,将项目彻底铺开,实现各能级城市的全覆盖,辅以高周转、高回款率,销售规模快速提升。2016年碧桂园始进三强,隔年便跃居第一,并维持至今。

碧桂园的经营模式,对一些中小房企有着较大的启发。比如奉行阿米巴模式的中梁,就曾被称为“小碧桂园”,高举高打之下,中梁的规模很快就迈过了千亿的门槛,并实现上市。

不过,碧桂园后来也如梦初醒,开始不那么强调规模了。

从2018年下半年开始,它就表示要提质增效、保持“一率五力”,而且只公布更为实际的权益销售数据,对全口径销售额只字不提。只是业内的榜单,仍没有否定它流量销售规模排名第一的既定事实。

由此可见,眼下房地产经营的逻辑正在重塑,稳坐top3的万科、碧桂园,看起来更为从容,他们都不只是着眼于规模,而是整体的发展质量。

第四名的机遇

孙宏斌挑战万科的段子人尽皆知。2003年,“中城联盟”正在重庆召开例会,当时还是顺驰地产老板的孙宏斌在会上发言:“顺驰的目标就是全国 第一,也就是要超过在座诸位,包括王总。”

台下的王石直言:“不可能”。后来,激进拿地的顺驰资金链断裂,无奈卖身于香港路劲地产。

不久,孙宏斌带着融创卷土重来,仍注重在规模上的突击,2011年即进入top20之列,2014年跻身top10,2017年升至第四,如今又闯入了前三,几乎是三四年上一个大台阶。

孙宏斌志得意满,对公司的发展比较为自信,当有人说到融创的高负债时,他曾用一套“销债比”的说法,来解释自身抵御风险的能力。

“在这个行业里面,销售量和负债的比例大于1就没有风险。”在他眼里,销债比反映的是现金流和安全度;只要销债比高,现金流就会保持在最安全的状态,那么融创的风险就在可控的范围内。

有了一定的销售体量之后,孙宏斌对规模的执念反而没那么大了。业绩会上,他就打趣地说过:“融创以前争过第一,没意思。你们也都知道,小时候班里的第一名,长大后都混得不咋样。”

融创还是那个并购王,436亿收购万达文旅城、153亿拿下成都会展、99亿拿下彰泰……调控环境下,挑战与机遇并存,它在市场上表现得较为活跃。

但老孙也学会了些许克制,注重降负债,在“三道红线”下迅速做起了调整。这也许是其目前能保持排名,并伺机进取的重要原因。

在融创身后的保利,同样也志存高远。这家地产央企登上top3的时间,要追溯到2012年;这一年,它销售突破千亿,恒大、绿城等都排在它后面。但隔年被挤到第四之后,就再也没有回到前三行列。

2017年,保利第四名的位置也被融创所取代,宋广菊做出了争取 “重回前三”的承诺,意在追逐昔日的荣光,只是等到这位“铁娘子”退休,保利都还未实现承诺。

但保利也未曾放弃这个目标,宋广菊在后来还重申过对未来的憧憬:“目标是一个牵引,这过程中一定有很多客观情况因素影响,还是充满了希望。”

从克而瑞发布的销售排行榜上看,今年前10月,保利实现全口径销售额4602亿元,排在碧万融之后,与融创相差着500多亿的销售额。除去目前还排第五的恒大外,排在第六的中海地产,同期销售额为3028亿元,跟保利还不是同一个量级。

看起来,保利还需要做好自己,保持住身位,等待调控下的机遇。

(c)2008-2015 新财经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